正文复制
巴音郭楞日报(汉)/2025 年/6 月/24 日/第 004 版要闻
轮台县乡人大:紧扣群众“ 急难愁盼”
生动答卷
书写全过程人民民主
本报记者 袁海军 通讯员 李新芳
6 月的轮台县,小白杏挂满枝头。
在这丰收时节,轮台县乡两级人大紧扣群众“ 急难愁盼”,书写全过程人民民主生动答卷,让发展成果化作百姓家门口的幸福、心坎里的温暖。
轮台县群巴克镇恰先拜村 100 多名村民的就业期盼、阿克萨来乡卡塔苏盖提村三组 500 米长的破损村路的困扰、轮台镇团结社区居民对休闲场地的期待⋯ ⋯ 这些群众身边的“ 关键小事”,是轮台县各级人大代表眼中的“ 头等大事”。人大代表亮出身份倾听诉求、广纳民意,在议事日凝聚共识,将群众的“ 问题清单” 一一转化为“ 履职清单”。
依托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人大代表全程跟进,以实干彰显人大代表“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的责任与担当,让全过程人民民主从理念变为可触可感的生动实践,在基层治理的沃土上结出累累硕果。
就业答卷:从田间到车间,人大架起致富桥
每月第一周的星期一,是轮台县各人大代表联络站议事日。
“ 地种好了,还想赚钱,到哪干活?” 在去年 5 月议事日征求群众意见时,恰先拜村的人大代表联络站里,县人大代表向兴明被这样的问询包围。村民的就业期盼,通过人大代表联络站的“ 民意直通车” 汇聚到他这里。
向兴明带着县乡人大代表走村入户,用“ 板凳议事会” 的形式收集诉求。县乡人大代表一致认为,要发挥好本村紧邻轮台工业园区的优势,组织村民到园区企业务工,增加村民收入。在去年 6 月的议事日上,“ 家门口就业” 议题高票通过。
随后,向兴明联系企业,从输送保安、清洁员,到推荐厨师,最终通过代表建议办理机制,
推动建立“ 企业+村民” 劳务对接平台。
可是,语言关成了拦路虎。向兴明提出“ 村民结对学用国家通用语言” 的建议,将流利使用国家通用语言的村民和不太懂国家通用语言的村民结成帮扶对子,一起工作、一起学习。企业夸赞这是一个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