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人民政协报/2025 年/7 月/25 日/第 005 版调查研究
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全国政协“ 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专题调研综述
本报记者 包松娅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当前,我国正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奋力推进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2025 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明确提出“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以农业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既是加速农业现代化的现实需求,也是实现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迈进的必然路径。
六月的内蒙古,辽阔壮美。全国政协副主席、民建中央常务副主席秦博勇率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专题调研组,围绕“ 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主题,深入内蒙古呼伦贝尔、赤峰等地实地考察。委员们通过详细了解当地农业科技创新、种植养殖业提质增效、绿色农业发展等实践探索,深化了对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认识,强化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为建设农业强国建言献策的责任担当。
为草原农牧业插上“ 科技” 的翅膀
夏日的呼伦贝尔农垦集团谢尔塔拉农牧场,绿草如茵,生机勃勃。
“ 这片试验田里种植着不同品种的小麦,通过彩色标记绳区分,生长状况一目了然。” “ 等到田间观摩会时,农户们可以直接来田里察看穗粒、评估抗性,选种不再抓瞎。”
……
小小种子蕴含巨大能量。 调研组走进谢尔塔拉农牧场现代农牧业示范园,这里不仅是农作物生长的沃土,更是农垦种业振兴的重要窗口。通过与科研院所合作,示范园搭建了小麦、油菜、甜菜、玉米等主栽作物的“ 看禾选种平台” ,从源头提升当地种业综合实力。
作为农牧业大区,内蒙古耕地保有量过亿亩,是全国粮食主产区和粮食净调出省区之一,也是全国最大牧区,多种农畜产品产量居全国首位,为国家稳产保供作出重要贡献。在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内蒙古依托独特地理条件,形成了农牧交融的鲜明特色,如何以新质生产力赋能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成为农牧业转型升级的重中之重。
“ 以往,受冻期长、干旱等因素制约,许多农产品无法在内蒙古种植。” 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财经大学校长金桩站在田间感慨,“ 如今,抗寒耐旱品种的研发攻关让这片土地生发出新的活力。种子是农业的‘ 芯片’ ,只有提升耕地质量、培育优良品种,才能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
科技改写了作物生长的基因,同样也在畜牧业领域勾勒出动人的篇章。
在内蒙古海拉尔农牧场管理局家畜繁育指导站,作为我国首个自主培育的乳肉兼用良种,拥有百年历史的三河牛正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 我们完成了 258 头核心母牛基因组数字建档,建立了国内最大的三河牛种质资源库,推动良种覆盖率年均增长 12%,成为寒区畜牧育种科技化标杆。” 站内负责同志介绍,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三河牛实现了“ 培育一个品种、带动一方产业、富裕各族群众” 的示范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