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甘肃日报/2025 年/7 月/20 日/第 001 版
高寒山村的幸福蝶变
——省政协助力榆中县河湾村生态宜居和美乡村建设综述
新甘肃· 甘肃日报记者 张富贵
盛夏时节,走进榆中县马坡乡河湾村,只见远山含黛、草木葱茏,绿意掩映的山坡上,层层农田依山就势,一座座砖红色的房屋错落分布。清风拂过,凉爽中弥漫着泥土与花草的芬芳,沁人心脾。
谁能想到,眼前这个山水田园般的村庄,曾经是个“ 脏乱差” 村。
蝶变始于 2023 年。响应省委省政府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安排部署,省政协主动担当,精准发力,选定河湾村作为打造生态宜居和美乡村的示范村,一幅“ 乡村美、产业兴、乡风和、集体强、村民乐” 的乡村振兴画卷在河湾的土地上铺展开来。
系统谋划:因地制宜的发展路子
河湾村,地处马衔山北麓山脚,静谧地依偎在兴隆山与马衔山的怀抱之中,距兰州市区仅 40公里,与国家 4A 级景区兴隆山咫尺相望。
村前,兴隆河如碧带蜿蜒流淌;村里,小沿河清澈见底,波光潋滟。这里山峦叠翠、流水潺潺,构成了一幅山清水秀、宁静自然的生态画卷,为建设生态宜居和美乡村奠定了得天独厚的基础与优势。
建设生态宜居和美乡村,找准切入点与发力点至关重要。省政协坚持调研开路、问计于民,
主要负责同志深入河湾村的田间地头、农家院落,倾听群众的心声与期盼,精准把脉村情民意。
发展共识在凝聚,振兴路径更清晰:河湾的优势在生态,潜力在生态,未来更在生态。
基于此,确立了“ 生态优先、产业为本、农旅融合、统筹规划、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稳步推进” 的工作思路,并科学设定了“ 三步走” 目标:“ 当年起步打基础、次年攻坚见成效、三年完善成示范”。
为确保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 五个振兴” 同频共振,省政协牵头,汇聚专业力量,科学编制《河湾村生态宜居和美乡村建设规划》 ,系统谋划了产业发展、基础改善、风貌提升、环境整治、乡风文明和基层X建等重点工作,坚持“ 一张蓝图绘到底”,为河湾村借鉴“ 千万工程” 经验、走“ 两山” 转化路子铺设了清晰的轨道。
蓝图既定,重在落实。强化科技赋能和改革创新双轮驱动,突出行政组织和技术指导双管齐
下,激发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动力活力。
——行政推动,创新建立了省、市、县三级政协高效联动抓协调、县乡村三级X政共同发力
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形成强大的组织推动力。
——技术支撑,组建了省、县两级产业发展技术指导专家组,创建了技术集成示范的园区平台,为入园农户和示范片带提供全过程、菜单式的技术服务,建立了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服务机制。
——多元投入,积极协调省直有关部门,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构建了“ 政府引导、村民主体、社会参与” 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汇聚起强大合力。
“ 通过系统规划引领与多级联动的合力,推动和美乡村建设更有内涵支撑,将河湾村打造为‘ 两山’ 转化的实践基地、‘ 千万工程’ 的甘肃样板村,探索一条可复制推广的振兴路子。” 省政协农业农村委主任李旺泽表示。
环境蝶变:生态宜居的民心工程
第 1 页 共 4 页

漫步河湾村,移步易景。彩绘墙讲述着乡村新故事,整洁的硬化路连通家家户户,红顶粉墙
的院落掩映在绿树繁花之中。置身其中,舒适惬意、自在随心的氛围扑面而来。
“ 翻天覆地的变化!” 村民们的笑容,是河湾村蝶变最生动的注脚。村容村貌的焕新,是他们提及最多、感触最深的巨变。“ 以前泥巴路、臭旱厕,哪敢想环境能像现在这样美。” 在河湾村生活了大半辈子的王成贵,站在自家院里感慨万千。
河湾村的美丽蜕变,源于一场聚焦“ 里子” 与“ 面子” 共治的攻坚战。各级各界齐心协力将改善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作为核心突破口,依托其生态本底,精准发力。
然而,改变并非一帆风顺。当工作人员向村民刘银业宣传房屋改造、发展农家乐等政策时,他直摇头:“ 不靠谱!连自来水都没有,用的还是旱厕,村里没产业,谁会来这山沟沟!” 观望,是当时不少村民的共同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