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人民政协报/2025 年/7 月/3 日/第 001 版
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全国政协十四届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综述之七
本报记者 刘彤
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 只有开放的中国,才会成为现代化的中国”。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这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部署,对于实现高质量发展、持续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6 月 23 日至 25 日,全国政协十四届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在京召开,“ 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 正是此次会议设置的七个专题之一。在国内外形势深刻变化的背景下,进一步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还面临哪些新情况、亟待攻克哪些重点任务?与会常委和委员们就此积极建言献策,展开深入研讨。
■ 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
开放是促改革、促发展的重要法宝,高水平开放是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制度型
开放。
专题讨论中,与会常委和委员们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等单位有关同志深入交流。大家的共识是,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要求既对标国际一流水平,又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
“ 从长期来看,要深化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动世界贸易组织更好发挥作用,加强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合作,增强在国际经贸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 ” 李心常委建议。
加快制度型开放,必须深化制度创新。蔡冠深常委认为,要加快整合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破除医疗、教育、金融等领域隐形壁垒,主动对标国际规则,加快知识产权、竞争中性、绿色标准等国内改革。 “ 要强化自贸试验区压力测试,在数据跨境流动、跨境金融、人才便利等领域先行先试,推动自贸试验区提质转型,从政策优惠向制度创新转化。”
刘结一常委建议,要结合“ 十五五” 规划编制工作,整体性、系统性规划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布局,努力形成在关键环节的主动、主导地位。要充分发挥我国工业规模大、工业门类齐、数智赋能强的综合优势,赋予现有共建“ 一带一路”、中国—东盟、中非、中拉等合作机制更多产业链供应链内容,推动我国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网络。
今年 5 月 30 日,国际调解院正式在香港成立,这是全球首个专门以调解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的政府间国际法律组织,体现了中国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重要实践。这件事启发了龚俊龙常委:香港要围绕打造“ 调解之都”,深化国家战略对接机制,强化顶层设计与政策协同,完善法律协作机制,设立规则衔接创新合作区,畅通制度型开放“ 大动脉”。
外贸外资是开放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如何进一步健全对外投资管理服务体系,张恩迪常委建议,要构建战略协同机制,统一制定对外投资法,引导企业在重点领域优先布局,建立“ 海外投资服务站”,实现“ 侨乡优势” 与“ 企业需求” 的精准对接。创新管理服务模式,构建综合服务体系,深化跨部门协同,推动管理服务一体化,整合中介机构资源,构建海外综合服务体系。
当前,绿色发展成为全球共识。周汉民常委认为,我国企业“ 走出去” 战略与 ESG(环境、
第 1 页 共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