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青海日报/2025 年/7 月/25 日/第 006 版省内要闻
向世界讲好三江源生态文明的中国故事
——访全国政协委员、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首席专家连玉明
本报记者
编者按
《三江源调查》中文版新书发布后引起社会强烈反响。这是三江源研究院首次以田野调查方式全方位诠释三江源国家公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真实写照,是展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篇章,是青藏高原文化科考的标志性成果。新书发布期间,本报记者对全国政协委员、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首席专家、三江源研究院院长、 《三江源调查》中文版主编连玉明教授进行了专访,现刊发如下,以飨读者。
三江源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生动缩影
记者:三江源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河流的发源地,被誉为“ 中华水塔”,是我国重要的淡水供给地,是亚洲、北半球乃至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重要启动区,也是生物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具有极其重要的水源涵养功能。据了解,您作为一名援青干部一年半时间走遍青海 8 个地(州、市)所有 45 个县(市、区) ,并对三江源地区做了深入调查研究,请您谈一谈对三江源的总体认识?
连玉明:三江源是青藏高原国际生态文明高地的重要标志,是万山之宗、万水之源、万物之始、万脉之根、万园之首,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 国之大者”,在中华文明和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具有无可替代的战略地位。三江源不仅具有国家代表性,而且具有世界影响力,正在成为展示中国形象、增进文明互鉴的国际窗口。
记者: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您作为唯一的援青全国政协委员,走上“ 委员通道”,向世界讲述了三江源生态文明的中国故事,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请您再谈一下“ 委员通道” 上的故事以及它带来的影响?
连玉明:2025 年 3 月 10 日,我在全国两会期间走上“ 委员通道”,向世界讲述三江源生态文明的中国故事。我在回答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提问时说,我现在正在青海援青,这是我最难忘、最珍贵的人生经历。在一年多的援青工作中,我是九次上玉树,两次上果洛,三次进黄河源头。近距离地感受了三江源人的衣食住行和他们的所思所想,也非常荣幸的是成为了黄河源头第一村——玉树州曲麻莱县麻多乡郭洋村的荣誉牧民。
在“ 委员通道” 上百家国内外媒体直播现场,我为大家分享了一段个人经历:七、八月份是青海一年中最美的季节,而这个时候,我们在海拔 4600 多米的黄河源头,我们却得穿着棉衣,还得外加一件军大衣,几乎每一个人都有高原反应。而就在这个地方,住着一户人家,我们把他称之为“ 黄河源头第一哨”。这是一个祖孙三代 14 口之家,主人叫各求,36 岁,是一名生态管护员。他们祖祖辈辈就居住在这里,守护就是他们的生活,管护成为他们的责任。那我问主人公各求,苦不苦?主人用藏语回答,翻译成汉语就是:很光荣!我又问,为什么?他仍然用藏语回答,翻译过来就是:我们现在端的是国家碗,吃的是生态饭。我们每一名生态管护员每个月还可以领到政府给我们发的工资,这在以前是根本不可能的。
在 19.07 万平方公里的三江源国家公园内,生长着有可记录的三千多种高寒野生植物,还有
310 种可记录的高寒的野生动物。当然,也居住着 11.42 万藏族老百姓。由于三江源国家公园率先实行了一户一岗制度,我们现在有 21432 名生态管护员日夜坚守在江源大地上。正是有像各求
第 1 页 共 5 页

一家这样千千万万的守护者,才使我们的三江源头“ 中华水塔” 的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整体提升。 三江源头水源的涵养量年均增长 6%以上, 我们的珍奇动物藏羚羊从保护初期的 2万多只恢复到现在的 7 万多只,难得一见的雪豹、金钱豹频频亮相,藏野驴、野牦牛在源头大地自由奔跑,黑颈鹤、猎隼、金雕在蓝天尽情翱翔,三江源头碧波荡漾,重现千湖景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生态文明现代化掀开新的篇章。
“ 委员通道” 对三江源国家公园的宣传,引发媒体和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全国政协领导高度肯定并给予好评。当晚央视“ 新闻联播” 再次播发,中国日报、中国三农发布专题新闻视频跟踪报道。新华社、人民网等众多媒体、网站、公众号、短视频纷纷转载转播。三江源国家公园作为具有国家代表性和国际影响力的自然保护地典范形象显著彰显,青藏高原国际生态文明高地的战略地位极大提升。我的这次“ 委员通道” 对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有了新的领悟,对青藏高原国际生态文明高地有了新的观察,对打造具有国家代表性和世界影响力的自然保护地典范也有了新的思考,对构建三江源学理论体系有了新的认识。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曾于 2016、2021、2024 年三次到青海考察调研,并发表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为青海发展和我国不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您是如何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的,请谈一谈您的体会?
连玉明:我认为有四个关键词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青海重要而特殊的生态地位,也
为构建三江源学理论体系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指引。
一是“ 最大”。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赋予青海“ 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 的省情定位。2021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进一步指出,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 国之大者”。
二是“ 安全”。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对青海提出“ 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的重大要求。2021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指出,“ 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青海的生态安全地位、国土安全地位、资源能源安全地位显得更加重要”。并强调,“ 要把三江源保护作为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承担好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 中华水塔’ 的重大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