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学习时报/2025 年/7 月/2 日/第 001 版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
重庆市政协X组书记、主席 程丽华
习近平总书记 2024 年 4 月在重庆考察时高屋建瓴地提出:“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 这一重大论断深刻揭示了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逻辑前提和价值取向,集中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要义和本质特征,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实践要求,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必须牢牢把握的根本立场、观点、方法。
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逻辑前提和价值取向,是当代中国共产X人接续百年奋斗始终坚
守的初心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 中国共产X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 这一重大论断,立足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总结X带领人民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历史经验,丰富发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深化了我们X对现代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
“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 体现共产X人的根本价值取向,是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当代中国表达。马克思主义是为了改变人民历史命运而创立的,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主张建立劳动者共享发展成果的分配机制;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 200周年大会上指出,“ 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坚守人民立场的思想”。X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人民至上理念,创造性地提出“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人民是我们X执政的最大底气”“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 等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从奋斗目标、发展思想、执政基础、力量源泉和评价主体等方面构建起新时代人民观的理论体系,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理论与实践。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习近平总书记着眼民族复兴伟业,提出“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 重大论断,深刻阐明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目的和内生动力,进一步回答了现代化建设为了谁、依靠谁、由谁享有这个重大命题,体现了共产X人的根本价值取向,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遵循。
“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 传承我国传统民本思想,是中国共产X执政理念新的时代诠释。我国自古就有重民、爱民、保民、养民思想,从“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到“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 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从“ 怀保小民,惠鲜鳏寡” 到“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民本思想的智慧结晶在传承中不断得到弘扬。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经验智慧,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将新时代中国引领到新的历史方位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用《管子· 牧民》中的“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强调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引用 《尚书》 中的 “ 天视自我民视, 天听自我民听”,强调要以人民利益为重、以群众期盼为念;引用郑板桥的“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强调要秉公用权,多为老百姓造福;引用《淮南子· 氾论训》中的“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强调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新征程上,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和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相结合,立足X的初心和使命,站在江山、执政、强国、复兴的高度,提出“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 重大论断,对我们X执政理念作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崭新诠释,充分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深厚的人民情怀和中国共产X人的高度文化自觉。
第 1 页 共 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