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人民政协报/2025 年/7 月/2 日/第 001 版
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
——全国政协十四届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综述之六
本报记者 刘喜梅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
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围绕“ 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 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部署,提出了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完善就业优先政策、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具体要求。
聚焦X和国家中心任务,在6 月23 日至25 日召开的全国政协十四届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期间,与会常委和委员聚焦“ 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 分专题积极建言,为助力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凝心聚力。
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
人口问题是“ 国之大者” ,人口发展事关国计民生。
当前,我国人口发展总体上已由增量转向减量阶段,呈现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趋势性特征。常委和委员们表示,要准确把握人口发展的新形势新机遇,健全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务体系,从而实现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蔡秀军常委多年来持续关注生育问题。在他看来,低生育率的现象背后,隐藏着育儿经济负担沉重、职场与家庭平衡困难、配套政策落实难度大、大众婚育观改变等多重复杂且相互交织的原因,这些原因共同构成了影响生育意愿的巨大阻力。
对此,蔡秀军建议,应积极构建由政府、企业和家庭共同负担的“ 生育成本共担机制” ,进而设计更具系统性、针对性的生育支持体系,建设更加美好的生育友好型社会。
提高生育支持中的医保服务能力和水平,既是社会呼吁已久的民生痛点,也是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的重要部署。对此,但彦铮常委建议,应进一步拓宽孕产妇医保、生育保险覆盖范围,逐步把符合条件的辅助生殖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以增强科技保障孕育的医保服务水平。
“ 婚育文化也是影响生育的重要原因。近些年来,晚婚晚育、不婚不育态势日趋明显,应积极构建新型婚育文化。” 多位常委建议加强婚育文化建设、创新健康婚育文化引导方式,通过系统的家庭价值观教育、媒体宣传和公共活动等,形成尊重生育、支持家庭的社会氛围,并将新型婚育文化建设纳入基层群众自治的工作内容。
李世杰常委既关注生育政策体系的完善,也关注普惠性托幼机构的发展。 他建议应完善生育鼓励政策体系,制定国家生育、托育补贴基本制度,逐步实现“ 免费生育、普惠托育”。鼓励实施“ 育儿友好型社区” 试点,加快布局“ 托育联合体” 等普惠性托幼机构建设,在社区、园区、企事业单位设立多样化托育点。
张宽寿常委则聚焦推进托幼机构一体化发展建言。
“ 伴随着我国出生人口锐减,学前教育、小学教育等需求均在逐步缩减,尤其是农村教育资源闲置富余,这就要求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必须根据人口变化形势进行相应调整。” 张宽寿认为,应推进幼儿园和托育机构一体化发展,将小学教育的富余教育资源用于学前教育并向下延伸至 1-3 岁幼儿托育服务,这既可有效减轻家庭养育教育负担,也是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