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人民政协报/2025 年/7 月/1 日/第 003 版评论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践行“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 的
时代要义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重庆市政协港澳台侨外事委主任 本报特邀评论员 王济光
日前,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作出保障和改善民生重要部署,为新时代民生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必须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维度上全面领会其重大意义、时代内涵、重点任务及实践路径。
深刻把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战略意义。历史经验表明,国家在完成基本经济积累后,必然面临从单纯经济增长向民生福祉全面跃升的发展阶段转型。 《意见》不仅遵循了现代化进程的客观规律,更是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集中体现。一方面,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是破解“ 发展后” 问题的核心路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创造经济奇迹的同时,也面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公共服务供给不均衡、民生发展滞后于经济增长等深层次矛盾。这些“ 发展后” 问题本质上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民生领域的集中反映,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把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正是着力破解发展瓶颈、推动现代化建设行稳致远的战略抉择。另一方面,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是民生事业发展阶段的逻辑跃升。 我国民生保障体系经历了从低水平平均主义到市场化转型探索,再到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的发展历程。当前,在绝对贫困问题已得到历史性解决的基础上,民生需求呈现出从“ 有没有” 向“ 好不好”、从基本保障向品质提升、从重点突破向系统集成的深刻转变,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标志着我国民生建设进入以公平、高质量、可持续为核心特征的新阶段,是民生事业发展逻辑的必然延伸和全面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