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西部法治报/2025 年/6 月/26 日/第 008 版专刊
来榆阳
走乡村
看振兴
榆阳区委宣传部
近日,陕西省农业农村厅印发《全省第一批“ 千万工程” 示范村名单》,榆林市榆阳区赵家峁村、古塔新村、白舍牛滩村、店坊村、前湾滩村 5 个村入选。
近年来,榆林市榆阳区以学习运用“ 千万工程” 经验为引领,加快推进区域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引进先进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实现了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延伸了产业链条,增加了农产品附加值,同时,积极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 企业+合作社+农户” 的模式,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农业迎来了好收成,农民过上了好日子,农村实现了好发展。
今年,榆阳区坚持“ 五好” 标准,聚焦“ 五化” 目标,计划新创建省级“ 千万工程” 示范村
7 个和市级“ 千万工程” 重点村 9 个;深化拓展伙场庭院经济“ 12345” 发展模式,接续投入 1 亿元专项资金,围绕榆补路、榆乌路、三鱼路、麻黄梁黄土地质公园 4 条伙场庭院经济示范带,新创建伙场庭院经济示范村 50 个、示范户 2000 户以上,加快实现村村有产业、户户有产品、人人有事干。
赵家峁村:文旅创意助力乡村振兴
今年“ 五一” 假期期间,赵家峁村因一场“ 穿越千年” 的国潮盛宴走红。这个曾因贫瘠闻名的小山村,如今凭借 40 余种创意旅游项目和独特的乡土风情,成为游客争相打卡的“ 网红村”。去年,赵家峁村接待游客达 60 余万人次,景区旅游收入突破 700 万元。
赵家峁村的“ 流量密码”,在于充分挖掘传统乡土文化,拓展乡村空间,织补城市功能,统筹山、水、林、田资源,将黄土高原的粗犷与乡村文旅创意深度融合,打造集“ 吃住行、游购娱、研学旅” 为一体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实现从“ 靠山吃山” 到“ 养山富山” 的华丽转身。
“ 我们敢想敢干,打造 520 爱情公路,建成西北最大飞天魔网、粉色沙滩,还有篝火晚会、非遗打铁花表演,让游客从拍照打卡变成沉浸式体验。” 赵家峁村X支部书记赵帅帅说。
在赵家峁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不少返乡创业青年成为家乡蜕变的中坚力量。赵永江打造了彩虹滑道、刘福平兴建了水上漂流、赵浩浩将老宅翻新为窑洞主题客栈⋯⋯“ 我之前在外地打工,这几年看到家乡旅游发展得这么好,从中看到了商机决定返乡创业。回来后我投资了 200 多万元,把老房子改造成集住宿、餐饮、娱乐为一体的精品农庄民宿。去年‘ 五一’ 期间接待 5000余人次,带动村民就业 20 余人,每人年收入 2 万多元。” 赵家峁村浩博民宿负责人赵浩浩说。
“ 新建的德式滑道和飞天魔网两个项目,既惊险又刺激,每天来这里体验的游客络绎不绝。我每天在这里售票,也有了稳定的收入。” 景区工作人员赵德强说。
从惊险刺激到田园诗意,赵家峁村用现代游乐设施与乡土风情碰撞出独特火花,让游客既感
受到乡村的宁静与舒适,也能享受到便捷的现代生活服务。
镇川镇:蹚出“ 稻蟹共生” 生态种养新路径
近日,镇川镇南坬村 200 亩水稻种植基地迎来关键节点——2000 斤蟹苗经科学投放正式“ 入驻” 稻田,为该镇高效生态农业开辟出一条“ 以稻养蟹、以蟹促稻、蟹稻共生” 的可持续发展新路径,实现“ 一水两用、一田双收”,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 生态+经济” 双轮驱动的实践样本。
6 月 16 日,在镇川镇南坬村 200 亩水稻种植基地,工人们正沿着田埂将一袋袋蟹苗轻轻放进稻田,青灰色的蟹苗带着水花跃入稻田,迅速钻入稻秧根部。
“ 今年,我以每亩 500 元租金承包了南坬村 200 亩土地,用来发展水稻种植和螃蟹养殖。喂
第 1 页 共 4 页
养螃蟹都是雇周边的村民,还可以增加他们的收入。这次计划投放 2000 斤蟹苗。” 榆林美鑫惠农牧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申美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