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兴安日报/2025 年/7 月/11 日/第 001 版
兴安盟书写民族团结的“ 兴安印记”
记者 李烨琳 律丙娟
在祖国北疆的兴安大地上,41 个民族的儿女血脉交融,将“ 石榴籽” 般的紧密团结融入日常生活的点滴之间。从 1947 年内蒙古自治区诞生的红色起点到创新实践的当下,兴安盟以坚实的步伐,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书写着生动篇章。,会员享受50万+最新 公文资料,日日更新
心相近:文化交融构筑精神家园
每年盛夏,科右前旗乌兰毛都苏木都会迎来全民参与的盛大狂欢。那达慕大会的赛马场外,汉族小伙儿李一鸣举起手机记录下策马奔腾的矫健身影。 “ 我每年都带家人来,感受草原文化的魅力。” 他的话道出了各族群众共享文化盛宴的心声。那达慕不是单一民族的“ 独角戏”,而是 41个民族异口同声的“ 大合唱”。
每当夜幕降临,城市广场便热闹起来。多支市民自发组建的文艺队伍在此活跃,欢腾的秧歌、律动的广场舞、 奔放的蒙古族安代舞⋯⋯文化活动交织成欢乐的舞台, 不仅点亮了城市的夜生活,更成为各民族文化交融互鉴、民族情谊生根发芽的沃土。
除了文化交融的生动实践,红色资源也是兴安盟铸魂育人的重要精神宝库。庄重矗立的五一会址,前来研学的孩子们认真聆听着讲解:“ 1947 年,内蒙古自治政府就在这里宣告成立,掀开了历史的新篇章⋯⋯” 如今,“ 一馆三址” 年均接待游客超 80 万人次。全盟 200 余处、1000 多个体现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的场景,将团结基因融入生活,让“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成为街头巷尾的日常风景。
业相连:产业共荣夯实发展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