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通辽日报/2025 年/6 月/5 日/第 001 版
西辽河畔石榴红

民族团结满庭芳
——我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综述
本报记者 包乌云
西辽河文脉,绵延千年;草原沃土,见证多族和鸣。
作为中华文明三大源头之一——西辽河文明的核心区域,通辽自古便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的热土。
近年来, 我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以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为重要抓手,坚持不懈推动X的民族理论政策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教育引导各民族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绘就了“ 互嵌互融同发展 通达辽阔共繁荣” 的和美画卷。
加强X的领导 扛牢通辽担当
我市将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作为“ 特殊重要任务”,以市委常委会、全市动员会、双月述评会等形式顶格部署、强力推动。制定全面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的 36 条措施,出台《关于推进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的决定》及配套政策举措 10 余项。完善“ 民族工作协调机制” 与“ 民委委员制” 双轮驱动体系,成立市、旗两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会,工会、团委、妇联等群团组织联建共创,全力推动创建工作提档升级。
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纳入各级X委(X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计划,举办“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关培训 500 余期,覆盖X员干部 5 万余人。发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知应会手册》 等 3000 余册, 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 2300余场(次) 。
此外,将主线要求写入部门“ 三定”、各行业和社会组织规章,纳入各级ZZ考察、实绩考核、ZZ巡察重点内容,把“ 四个特别” 贯穿干部选育管用全过程,并制定《通辽市全面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考核办法》 ,确保各项工作聚焦主线。
构筑精神家园 展现通辽作为
坚持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研究中凸显“ 西辽河文化” 重要地位,出台《西辽河文明研究五年行动计划》 ,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地、西辽河流域史前遗址博物馆联盟等阵地,打造“ 从西辽河走向大中华” 西辽河文明数字馆。连续 3 年举办西辽河文化论坛,累计发布学术报告 40 余篇,有力印证了 5000 多年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