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河南日报/2025 年/7 月/3 日/第 006 版特刊
准确把握三项要求 为贯彻“ 两高四着力” 提供强大保障
河南日报社 中共河南省委X校联合课题组 策划 刘雅鸣 孙德中 张涛 统筹
万川明 李剑力 执行 周海涛 杨晓东 执笔 赵艺扬 周海涛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提出“ 两高四着力” 重大要求,为进一步做好河南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指出,全省上下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增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决心,强化推动高效能治理的责任担当,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全会强调,各级X委要坚决扛稳ZZ责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学思想、讲协同、抓落实,汇聚起促发展、强治理、惠民生的强大合力。
1 坚持学思想,把牢根本遵循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坚持学思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河南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合一,为贯彻落实“ 两高四着力” 重大要求提供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
要准确理解把握、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定信心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沿着高质量发展这条最佳路径加压奋进,为全国大局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一是推动经济持续向好。加强经济运行调节调控,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精准扩大有效投资,加大稳外贸政策力度,精心做好助企纾困。二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实体经济为支撑、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现代服务业为依托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施培育新兴产业打造新动能行动和未来产业培育发展行动,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发展壮大现代服务业,统筹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促进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三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全面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X政同责,扛牢粮食安全责任,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延伸现代农业产业链条,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四是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加快郑州都市圈一体化发展,促进区域协同联动发展,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深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城乡共同富裕。五是推动文化繁荣兴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实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程,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推动文旅产业成为支柱产业,加快建设世界文化旅游胜地。六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加快全面绿色转型,加强流域生态保护治理,实施“ 净水入黄河” 工程,确保“ 一泓清水永续北上”。七是坚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问题。坚持和落实“ 两个毫不动摇”,着力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循环枢纽、打造国内国际市场双循环支点,实施营商环境优化提升行动,落实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全面扩大对外开放。
要准确理解把握、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突出X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扎扎实实加强社会治理的重要要求。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强化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加快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坚决维护ZZ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一是全面落实X对社会治理的领导。健全社会治理工作体制机制,完善X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加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X建工作,增强领导干部防范化解风险本领。二是强化思想ZZ引领。走好新时代X的群众路线,全面落实“ 四下基层” 制度,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推动教育资源扩
第 1 页 共 5 页
优提质,扩大优质医疗服务供给,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更好凝聚服务群众。三是持续抓基层、强基础、固根本。深入推进X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加强基层X组织、基层治理队伍、基层治理机制、基层治理网格、基层治理平台建设,实施重点事项攻坚,扎实开展专项行动,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四是加强法治和诚信建设。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健全公正执法司法体制机制,扎实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河南;强化诚实守信的价值引导,健全政府失信责任追究机制,强化经营主体信用管理,加强重点领域重点职业人群信用建设管理,建设信用河南。五是加强风险隐患排查和治理。抓好矛盾纠纷源头治理,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推动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和债务风险化解,健全防范和打击非法金融活动机制,加快房地产市场存量风险出清,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社会治安整体防控,提升民族宗教事务治理效能。六是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加强防灾备灾体系和能力建设,完善防洪排涝体系,完善以重点水利工程为主的调控体系,加强城市排水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维护改造,加强雨情水情监测,做好抗旱保供保灌,健全应急预案体系,加强灾害应急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