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中国禁毒报/2025 年/6 月/13 日/第 001 版
为人民群众撑起一片无毒晴空
——对话上海市普陀区委政法委副书记樊燕辉
本报记者 贾婧枭
上海市居于改革开放前沿,在毒品问题日益隐蔽化、新型化的挑战下,上海市普陀区禁毒工作如何优化治理模式,提升城市能级,服务保障改革发展、 社会稳定大局?近日,本报记者专访了普陀区委政法委副书记樊燕辉,解码该区以“ 预防为本、科技赋能、社会共治” 为核心、助力打赢禁毒人民战争的创新实践。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普陀区近年来禁毒工作的整体情况及核心发力点。
樊燕辉:近年来,普陀区始终围绕“ 预防为先、全民参与” 的主线推进禁毒工作,尤其聚焦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与科技赋能治理两项任务。目前,全区社会面吸毒人员 3670 名,其中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 34 名,戒断 3 年未复吸率达 99.1%,今年实现了“ 三无” 目标——无新增涉毒人员、无戒断复吸人员、无脱管失控人员。
从整体布局来看,普陀区核心发力点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以“ 601 护苗计划” 为核心的青少年毒品预防体系。二是以“ 626” 禁毒综合管理预警系统为基础的数字治理体系,普陀区自主开发了宠物诊疗机构特药监管系统,覆盖全区 70%的宠物诊疗机构。三是以轨道交通、家政、青少年和社区 4 支特色志愿者队伍为支撑的社会参与体系,2024 年共开展禁毒宣传百余场,覆盖 10 万余人次。站在我们的角度,就是要注重“ 巧用力” ,像校园“ 安全屋” 与禁毒宣传角的融合建设,就是把有限经费花在刀刃上的探索。
记者:“ 601 护苗计划” 作为青少年禁毒工作的核心项目,具体是如何运行的?
樊燕辉:“ 601 护苗计划” 的核心是“ 六方协同护幼苗” ——政府主导设计、学校落地实施、社会共同参与、家庭支撑配合、学生示范引领、媒体营造氛围。这方面我们以项目化推进了三件实事:第一,校园“ 安全屋” 的标准化建设。第二,创新开展“ 我为禁毒代言” 大使选拔活动,采用中英双语展演形式,孩子们提交的作品形式多样,有小品、音乐剧、禁毒馆讲解短视频等,最终选出的
10 名代言人中,有一位选手的节目被市禁毒办多次调派参加“ 6· 26” 主题展演。第三,代表上海市参加全国青少年禁毒知识竞赛总决赛,这种以赛促学的模式让禁毒知识真正入脑入心。同时,家长也被带动着关注禁毒知识了。
在日常推进中,我们很注重“ 场景化教育”。比如曹杨二中附属学校将禁毒知识融入生物课,讲解毒品对神经系统的危害;长征中心小学开展“ 禁毒微漫创作” 活动,让孩子们用画笔表达认知。这种将禁毒教育与学科教学、实践活动结合的方式,比单纯的说教效果好得多。
记者:选拔“ 禁毒大使” 活动如何实现长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