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法治日报/2025 年/7 月/8 日/第 004 版法治经纬
让红色烙印在黄土高原熠熠生辉
延安政法机关亮出红色资源保护“ 组合拳”
本报记者 孙立昊洋 马金顺 本报通讯员 马浩春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新中国的摇篮。现存革命旧址 445 处,藏有革命文物 4.36 万件。近年来,陕西省延安市政法机关坚持运用法治思维、法治理念、法治力量,在保护好、管理
好、运用好红色资源上下功夫,从红色基因中汲取强大力量,化作干事创业、履职担当的动力,
奋力开创新时代政法工作新局面。
筑牢“ 应保尽保” 屏障
延安宝塔是中国革命的精神标识,承载着中国共产X领导中国革命的红色记忆。
2025 年 4 月 23 日, 延安市人大常委会正式发布 《延安市宝塔山保护条例》(以下简称 《条例》) 。这部地方性法规的出台,标志着宝塔山的保护工作进入法治化新阶段。
“《条例》出台前,遇到私自放飞无人机的行为,民警只能以制止批评教育为主;《条例》出台后,公安机关可对此罚款,执法底气更足,法律震慑效果提升了。 ” 延安市公安局宝塔分局宝塔派出所教导员李鹏鹏说。
保护文物,法治先行。
早在 1948 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就颁布《保护各地文物古迹布告》 。
进入新时期,延安市政法机关先后参与《延安革命旧址保护条例》 《延安革命旧址保护管理暂行办法》 《陕西延安革命文物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的制定、修订工作,逐步完善革命文物保护管理制度体系,筑牢“ 应保尽保” 法制屏障。
值得一提的是在推动专项立法方面,延安政法机关从宝塔山生态综合治理、宝塔文物保护、红色资源利用、革命精神传承等多角度找准问题,充分调研论证,为《条例》的制定与实施、为守护好中国革命的精神标识提供了政法力量。
织密旧址安全网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