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昆明日报/2025 年/6 月/26 日/第 004 版昆明政法
躬耕法治沃土

伸张公平正义
——记五华区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李娅妮
记者 唐丽
2005 年,李娅妮跟随导师成立云南大学法律援助工作站,当她和导师利用课余时间到南坝人力资源市场进行校外调研时,对这个昆明最大的零工市场调研越深,越让她感到揪心:许多外来务工人员不懂维护自己的权益,遇到欠薪、工伤等问题不知道如何维权,有人甚至连一张能证明劳动关系的材料都拿不出来。
为此,她经常举办专题讲座为外来务工人员普法,甚至用送水、免费理发等方式,吸引大家过来听一听。“ 法律应该是一把能为困难群众遮风挡雨的伞。” 从那时起,这把伞便在李娅妮心中悄然撑开。
伞的温度:向困境中的人伸出援手
在办公室抽屉里,李娅妮至今保留着一封特殊的感谢信:信是打印的,签名是手写的。
原来,来自曲靖市陆良县农村的王女士在昆明的一家婚纱店负责洗衣,因操作不慎手指被机器绞断。店主虽然垫付了医药费,却没有对工伤进行赔偿。李娅妮据理力争,店主最终同意赔偿4500 元,仅一个上午就帮王女士解决了问题。拿到赔偿金后,王女士连连道谢。
当天下午,李娅妮返回办公室,发现桌上多了一封信。原来,王女士不识字,离开后找打印店工作人员帮忙打字,口述写下了这份感谢信,又让店员教她写名字,再一笔一画、歪歪扭扭地描出签名。“ 那是群众最真挚的感谢,这封信一直提醒我牢记学法的初衷。” 李娅妮说。
“ 学法律是为了什么?我觉得法律是一种工具,许多身处困境的人没有,我有,所以我应该用法律为他们做些事。” 李娅妮说。从业以来,李娅妮从未收到过一起群众投诉。
李娅妮不只是“ 办案子”,更在用制度化手段推动整个法律服务体系向基层下沉。她参与建设的“ 五华区残疾人法律援助示范窗口” 获得全国法律援助示范窗口荣誉称号,为特殊群体开辟“ 绿色通道”;她牵头设立全省首个“ 外来务工人员法律服务站”,为辖区外来务工人员开展普法工作和法律援助服务。
撑伞成林:人民需要是创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