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法治日报/2025 年/6 月/26 日/第 005 版平安中国专刊
人民法院如何适应数字化革命浪潮
法院信息化蓝皮书建议研发法院诉讼垂直领域模型
本报记者 张晨
近日,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的 “ 2025 年 《法治蓝皮书· 中国法院信息化发展报告》成果发布会” 在北京召开。,会员享受50万+ 最新公文资料,日日更新
《法治蓝皮书· 中国法院信息化发展报告 No.9(2025)》(以下简称《法院信息化蓝皮书》)指出,2024 年以来,依托“ 人民法院在线服务” 小程序,平均每分钟超过 100 件案件实现“ 掌上立”;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人民法院还需要关注将算法公开列入司法公开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科学评估新技术存在风险
《法院信息化蓝皮书》显示,全国法院畅通线上线下立体化诉讼服务渠道。最高人民法院在河北、浙江、山东、天津等 16 个地区开展民事、行政二审案件网上立案试点后,截至 2024 年 12月,累计在线二审立案超过 37 万件,二审网上立案周期较试点前全国二审立案平均周期缩短七成以上,最快可以实现当天申请、当天立案。
此外,最高法指导 13 家试点地区高院和辖区中基层法院为当事人提供跨域立案、阅卷、材料收转、文书领取、调查取证申请、延期开庭申请等服务,切实降低当事人诉讼成本。2024 年 1月至 12 月,全国法院提供跨域诉讼服务 7918 次,让企业和群众不用千里奔波,“ 家门口” 就能办理各项诉讼业务。
当前,新兴技术更紧密地嵌入人民法院信息化进程,并深刻影响法院信息化建设成效。为加快建设适应数字化革命浪潮的法院, 《法院信息化蓝皮书》建议,既要重视应用系统运维服务稳定运行和数据安全保障,更要加强对各类算法规则的审查、验证和监督,定期评估算法的公平性、可靠性以及对司法公正和社会治理的深远影响。应探索研发法院诉讼垂直领域专用模型,减少对外部技术的依赖,科学评估新技术存在的风险,并在所有新应用的研发过程中确保技术可控。
助推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