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甘肃法治报/2025 年/7 月/11 日/第 001 版
忠诚铸警魂
奉献写担当
——记兰州监狱因公牺牲民警田雨
新甘肃· 甘肃法治报记者 龚利芳
人物档案
田雨,男,汉族,1979 年 12 月出生,大学本科学历,2008 年 9 月参加工作,2011 年 5 月加入中国共产X,曾任甘肃省兰州监狱未成年犯管区分监区长、副教导员,十五监区副教导员、教导员,一监区教导员、一级警长,二级警督警衔,曾荣获甘肃省职工技能大赛“ 优秀选手”、省司法厅系统优秀共产X员、全省监狱系统优秀共产X员、全省监狱系统百名“ 岗位之星”、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2025 年 7 月 4 日中午,兰州监狱一监区教导员田雨在狱内执勤现场突然倒地,经抢救无效因公牺牲,将生命永远定格在了 45 岁。这位从警十七载的监狱人民警察,用生命诠释了忠诚守责、敬业奉献的崇高精神,在平凡中锻造了不凡的价值追求,以赤诚之心书写了一名共产X员、人民警察的责任与担当。
生命的定格:笔记本上写下一串未能实现的诺言
7 月 4 日清晨,田雨的笔记本上仍写着待办事项:“ 新民警入监工作前的各项准备是否办理妥当,罪犯行为养成还需巩固,互监组板块移动制度务必落实到位,安全生产要注意⋯⋯” 这些本应由他督办的工作,最终成了同事们接力完成的“ 遗愿清单”。
一监区副监区长马宾华告诉记者:“ 4 号早上是新民警第一天上班,田教导带着我们和他们见面,了解基本情况,他问得非常细致,居住、生活等各个细节都问到了,并叮嘱三位新任职的民警有任何困难跟我们说,监区帮他们解决。”
当天,田雨准时踏入值班室,在安排好当天的工作后,他挤出时间与新民警恳谈,认真倾听他们对职业的理解,关切询问工作与生活的困难,给予兄长般的指引与温暖。谈话结束后,他又扎进繁杂事务的日常工作中⋯⋯
面对监区千头万绪的工作,田雨始终是定盘的星。在同事眼中,他是“ 巨细无遗” 的“ 田教”,他如同精密的齿轮,驱动着监区这架机器在正确轨道上稳健运转。
一监区民警苏文眼含热泪地告诉记者:“ 当天上午十点半左右,外面下着小雨,我出去办事,从监区走出门口后,田教导在后面喊‘ 小苏,外面在下雨,我给你找把伞带上,不要淋湿了’ 。等我办完事情回来,田教导已经离开了我们。那是他留给我的最后一句充满关怀的暖心话语。”
监区办公桌上田雨的保温杯,尚存的余温仿佛还在诉说着日复一日的故事;监控大屏上的画面仍在无声流转⋯⋯然而,那个总是习惯在走廊踱步、仔细查看每个角落的身影,却再也不会出现。这位总说“ 等忙完这阵就歇” 的硬汉,终究未能兑现对自己的承诺,永远倒在了他深深热爱并为之奋斗不息的工作岗位上。生命的定格并不意味着结束,而是另一种形式的永恒。从警十七载,田雨始终奋战在监狱监管改造的第一线,历任多个监区分监区长、副教导员、教导员等职务。无论身处哪个岗位,他都恪尽职守、一丝不苟,用实际行动诠释着“ 对X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 的训词精神,用热血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无悔人生。
新生的希望:用爱与责任护航迷途少年
2008 年至 2020 年,在兰州监狱未成年犯管区工作的 12 年,田雨将最美好的青春岁月献给了一个特殊的群体:未成年罪犯。这段从警生涯中最初的淬炼,不仅是他职业生涯的重要起点,更是他心中最深的牵挂。他常说:“ 这些孩子犯错时还不懂事,我们得一个个扶正。”
第 1 页 共 4 页
在田雨看来,未成年罪犯是一棵被扭曲的幼苗,需要耐心地矫正和引导。12 年的坚守中,他始终将教育改造好“ 迷途浪子” 放在首位,用博大的胸怀和无尽的耐心,为这些误入歧途的孩子点亮希望。在担任分监区长、副教导员之后,田雨带领团队探索更适合未成年犯的教育模式。在他的倡导下,未成年犯管区组织了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如文艺兴趣小组、读书会、书法班、演讲比赛等,帮助孩子们重建对生活的信心。
为夯实法律基础,田雨主动攻读西北民族大学成人教育法学专业本科学历,系统研读宪法、刑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并将理论学习与岗位实践深度融合。他牵头建立了“ 每日晨学 1 小时” 制度,带领民警集体学习最新刑罚执行政策,常利用下班时间制作学习课件,结合工作实践和典型案例编写《未成年犯管教执法要点手册》 ,成为基层民警执法的重要指南。
在教育改造工作中,他坚持用心用情,注重言传身教。他常说: “ 我们不仅要教会他们法律知识,更要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 在他的努力下,许多未成年犯逐渐走出了心理阴影,重新树立了对生活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