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法治日报/2025 年/6 月/10 日/第 012 版法治中国
产业兴旺“ 土生金”
法治护航“ 幸福路”
广西监狱管理局倾心帮扶绘就乡村全面振兴新画卷
广西壮族自治区监狱管理局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东门镇是典型的石漠化地区。石山之间,道路崎岖
难行,耕地有限,饮水困难,“ 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 曾是这里最真实的写照。,会员享受50万+ 最新公文资料,日日更新
如今,走进东门镇佑洞村,错落有致的民居映入眼帘,宽敞整洁的道路向远方延伸。村民们在蔬菜基地挥动锄头,刨开土壤,种下一株株饱含希望的菜苗。新时代的乡村全面振兴故事在广袤田野里上演,新征程的接力帮扶篇章在阡陌乡村间续写。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近年来,自治区监狱管理局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全面振兴有效衔接,立足群众所急所需所盼,通过选派精干力量驻村、加强项目资金支持、强化法治宣传教育、助推乡村产业发展等多样化帮扶措施,积极履行定点帮扶单位责任。自 2023 年以来,累计投入帮扶资金 177.8 万元,帮助东门镇德音村、佑洞村及小长安镇合北村、龙腾村 4 个帮扶村解决问题 64 件;指导推进村级集体经济产业项目 28 个,4 个帮扶村村级集体经济收益达 127.3万元,惠及村民 1200 余户,户均增收 0.47 万元。
该局在罗城县建设法治教育基地,对“ 仫佬家园” 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进行升级改造,建成未成年人法治教育基地;组织开展“ 百警进校园,千警结对留守儿童” 活动,选派 100 名优秀干警担任罗城县各中小学校法治副校长、校外法治辅导员,引导青少年加强法律知识学习,增强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选派 1000 名ZZ素质高、专业能力强、有爱心、有责任心的优秀警察与农村留守困境儿童开展“ 一对一” 结对帮扶,及时解决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难题。
如今,漫步在德音村、佑洞村、合北村、龙腾村,曾经崎岖难行的山间小道变成了宽敞整洁的水泥路,串联起一个个静谧的村落;曾经荒芜的石山下,菜苗在蔬菜基地中茁壮生长,土鸡在养殖棚中欢快踱步,鱼塘泛起层层涟漪⋯⋯一幅“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的乡村全面振兴新画卷,正徐徐铺展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
石头缝里开出“ 致富花”
在德音村,“ 种与卖” 是绕不过的论题。“ 石漠化地区耕地贫瘠, 农民种什么?怎么卖?” 2023年到任之初,这些问题一直萦绕在德音村驻村工作队的心头。
带着这些问题,队员们与村干部共同谋划,深入田间地头、农户家中,全面了解当地土地资源、气候条件、劳动力状况及传统产业情况。经过实地调研,驻村工作队结合罗城县的牛、豆角、玉米三大产业,制定“ 因地制宜、靠山吃山” 的发展目标,通过“ 村级集体经济+合作社+农户”
模式,发动农户利用土地闲置期开展“ 短、平、快” 的蔬菜种植,为农户增收 3 万余元,为村级集体经济增收 15 万元。
在解决了“ 种什么” 的生产问题后,驻村工作队又将工作重心转向“ 怎么卖” 的销售问题。“ 走访过程中,我们发现村民过去常在水稻间隙栽种红薯。但每到红薯收获时,由于销售渠道不畅,大量红薯往往直接被当作畜禽饲料,实在令人惋惜。 ” 自治区监狱管理局派驻德音村第一书记李波痛心地说。
看到村民们辛苦种植的红薯无法正常出售,驻村工作队暗下决心要改变这一现状。 “ 怎样让有限的土地种出的作物实现最大限度‘ 生金长银’ ?经过市场考察,我们决定从提升红薯附加值入手,聚焦红薯干加工这一相对易操作、市场需求大的方向。” 驻村工作队队员唐波说。
第 1 页 共 5 页
想把红薯干加工这项事业做好,仅凭村民零散的手工制作远远不够,标准化的生产技术和配套设备缺一不可。2023 年,驻村工作队与村“ 两委” 讨论后,决定利用自治区监狱管理局X委专项帮扶资金,集中资源发展精品项目,建设一个集加工、包装、冷链仓储等功能于一体的乡村振兴加工助农车间。
车间建成投用后,曾经滞销的红薯“ 摇身一变”,成为村民增收的“ 甜蜜事业”。自车间成立以来,累计收购 52 户农户的红薯 6 万余斤,为群众增收 6 万余元。除加工红薯干外,车间还能进行肉干、腊肉、干木耳等农副产品加工,实现农副产品的进一步增值。同时,设置分拣、包装、质检等公益性岗位,消化部分无法外出务工的劳动力。
助农车间的成功运营,使驻村工作队认识到,要让德音村的农副产品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不仅需要在生产加工环节下功夫,更要打造销售核心竞争力。
德音村的农产品品质优良,在罗城县小有名气,但由于长期以来以零散销售为主,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与品牌影响力。驻村工作队深入分析市场规律,认识到品牌化是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拓宽销售渠道的重要路径,决定打造“ 德音” 品牌,改变德音农产品“ 养在深闺人未识” 的现状。
从资料收集、商标命名设计,到与专业机构沟通对接,驻村工作队与村“ 两委” 成员齐心协力,历经数月筹备,终于成功拿到“ 德音” 商标注册证,为德音村农副产品走向更广阔市场筑牢根基。
“ 拿到商标注册证只是第一步。” 谈及下一步规划,李波表示,目前,德音村正按照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要求,完善生产加工环节的软硬件设施,积极申办食品经营许可证。待许可证获批后,德音村的优质农产品将打破地域限制,进驻连锁超市,并在各大网购平台开设官方店铺。“ 到时,德音村的农副产品不仅能够通过后盾帮扶单位帮扶收购,还能自主‘ 造血’ ,建立稳定的自主销售渠道,实现从‘ 被动帮扶’ 到‘ 主动经营’ 的跨越,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李波说。
数据显示,2022 年,德音村村级集体经济收益达 50.04 万元,比 2021 年增长 5.5%;2023 年,村级集体经济收益达 56.9 万元,比 2022 年增长 13.6%;2024 年,村集体向德音村 996 户村民发放分红 26.9 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