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浙江日报/2025 年/6 月/10 日/第 003 版要闻
涉外公证,如何三减一增
——省司法厅相关负责人详解涉外公证减证便民惠企专项行动
本报记者 钱祎 通讯员 罗洁 刘牧
日前,浙江启动涉外公证减证便民惠企专项行动,并召开全省涉外公证工作研讨会,力求通过减少证明材料、减少办理时间、减少办证成本和增加服务供给等“ 三减一增” 创新举措,进一步满足企业和群众的涉外公证需求,助推打造服务最优、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开放环境。
涉外公证是涉外法律服务重要一环,事关浙江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此次专项行动
如何展开?哪些事项和企业、群众息息相关?本报邀请省司法厅相关负责人进行解答。
记者:开展专项行动的初衷是什么?
答:涉外公证被称为“ 国际民商事交往的通行证”,是涉外法治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外贸大省浙江来说,涉外公证是促进国际民商事交流合作、预防和化解纠纷的重要工具,承担着维护企业合法权益、防范跨境法律风险的重要职责。
一方面,企业“ 走出去” 有需求。近年来,浙江企业对外贸易、投资规模不断增长。2024 年,全省 1708 家境内主体备案境外投资企业 1881 家,较上年增加 388 家;对外投资备案额 179.88 亿美元,较上年增长 6.89%,投资项目遍布五大洲、153 个国家和地区,企业出海需办理大量的涉外公证事项。
另一方面,海外侨胞和群众办事有需求。浙江是全国重点侨乡之一,200 余万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分布在世界 180 多个国家和地区,群众办理涉外公证事项越来越频繁。